【中國夢·大國工匠篇】張軍:30年只為黃河安瀾
河南手機報記者 魏雅琛
“有了這個新裝置,工人們就可以站著編鉛絲籠,不用那么辛苦了,而且效率比原來高5倍!”12月23日,在武陟縣沁河入黃口的堤壩上,全國技術能手、河南省優秀專家張軍詳細地介紹他的新發明。
張軍是武陟第二河務局高級技師,參加工作的36年里,他一直扎根在黃河邊上,用自己的專業知識、科技創新守護一方水土的安全。
防汛搶險 要像醫生診脈一樣
“我生長在黃河邊,父親是一名老治黃人,受到他的影響,我也走上了這條道路?!?/p>
上世紀80年代,畢業后的張軍跟隨父親的腳步加入了治黃隊伍。從此成為了“住在”黃河邊上的人,母親河鍛煉了張軍本領,也見證著他揮灑的汗水。白天,他在沿堤巡查中丈量大堤;夜晚,他在靜謐的燈光下學習業務理論知識。日復一日的堅持,磨練了張軍的專業本領,他對防汛搶險、水利工程施工等技能熟記于心。
“防汛搶險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準確研判險情,就像老中醫把脈,找到癥結,才能對癥下藥。如果出現一點誤判,就會導致國家和人民遭受巨大的損失?!痹谝痪€的36年里,只要發現險情隱患,他都第一時間沖上前,認真觀察、仔細分析。
在張軍的記憶中,有一次沁河大堤旁的一個村子里河水冒泡,附近的老百姓慌亂無措中給張軍打電話,張軍立刻趕到現場,講過觀察分析,他發現冒泡水為雨水,不是大家懷疑的沁河水貫通大堤。他跟老百姓解釋清楚,讓大家安下心來??勺约簠s沒有罷休,他讓人繼續觀察,每四小時給他報送一次情況,直到水面平靜來后他才徹底放心?!拔覀冎皇穷A判,任何事沒有百分之百精準,所以必須要精益求精?!睆堒娺@樣說。
2021年秋天是最為揪心的一個秋汛,由于受多輪強降雨及上中游來水影響,7月下旬,黃(沁)河武陟河段防汛形勢嚴峻程度陡升,沁河出現1982年以來最大洪水。作為單位防汛搶險技術專家,張軍整個汛期都堅持在洪水一線,白天培訓群防隊伍,晚上進行巡堤查險,每天不分白晝堅守工作崗位。
當黃河花坡堤出現險情時,張軍第一時間趕到了現場。針對當時的出險情況,果斷提出了“柳石枕護灘,再用鉛絲籠護根,最后用散拋石護坡”的搶險方案。由于搶護方案準確及時,經過長時間的加固和搶修,工程終于轉危為安。
科技創新 是興趣也是任務
“這個是自夾式防護墩校正搬運車,有了它,一個人就能把歪倒的防護墩校正,省時省力”“這個是第三代便攜式野外應急電源,野外作業可以提供電力,晚上巡堤的時候也可以照明”在工作的院子里張軍向記者一樣樣展示他擺在院子里的“寶貝”,這些發明都出自他的手中?!拔医洺5胶拥躺先マD轉,到一線去看一看,我們的工人干什么活最吃力、最費勁,我就搞什么研究!”在張軍看來,先進的科學技術不僅可以事半功倍,可以有效地促進生產的發展,提高工作效率,還能讓工人工作起來不那么辛苦。
2010年他研制出了“zj-1型堤防植草一體機”,機械效率是人工效率的25倍,一年可節約人工費用20萬元;2015年研制出了“HH–1黃河泥沙篩分機”,該項目分別獲得黃委科技進步三等獎、河南河務局科技進步二等獎;2017年研制出“多功能鉆孔機”,機械適用于黃沁河各種不同規格的鉆孔作業,經試驗,機械工作效率是人工效率的5倍;2018年研制了“便攜式野外供電系統”,該產品的研制與發明,解決了工程施工中臨時用電的難題,獲得了實用新型專利,產品推廣應用后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;2020年研制了“自行式標志樁吊運車”,機械的發明與創造,解決堤防標志樁歪倒時人工扶不起來、搬運不動的難題,成果獲得了“實用新型專利證書”。憑借這些發明創造,張軍本人先后獲得“全國技術能手”“全國水利行業技術技能大賽三等獎”“河南省優秀專家”“中原大國工匠”“河南省高層次人才(B類)”等榮譽稱號。
“我研究的項目花錢不多,實用性很強。但技術含量我認為都不是很高,和大國工匠研究的那些高科技確實是比不了?!?018年張軍技能大師工作室成立,張軍帶領他的團隊積極開展科技創新和技術培訓工作,將“師徒金搭檔”活動延伸到基層一線,拿的獎杯、獎牌、獎狀放滿了一間屋子。
三代人 共同守護一個夢想
采訪中,記者得知,除了張軍的父親,張軍的女兒張淑敏在大學畢業后也踏上了治理黃河的征途,成為了張軍的同事。
在張淑敏眼中,張軍是一個很忙的人,整天都在黃(沁)河邊守著,回到家很少陪自己玩,總在做一些奇奇怪怪的小發明?!吧洗髮W之前基本沒有出去旅游過,只在十幾歲的時候帶我去過一次云臺山?!?/p>
參加工作后,父親張軍經常叮囑她要虛心向老同志學習、多鉆研、多干活。張淑敏漸漸理解了自己的父親,“比起出去旅游,他做的那些事情更重要!”
記者問張軍,36年的堅守,是否有感覺寂寞的時候?張軍有些動情,“有過的,尤其是節假日,一個人在大堤上?!薄暗俏矣X得這不算什么。往大了說是保衛華北平原,往小了說保衛咱們老百姓莊稼不受損失,這都是應該做的事?!?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