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大開眼界】古人出行有憑證
【大開眼界】
>>古人出行有憑證
近來,因為疫情防控,“健康綠碼”和小區通行證成為人們出行時的必備之物。其實,早在戰國時期,人們出行時就需要攜帶官方出具的出行證明。
古代會在水陸交通必經的要道上設立關卡,稱為關津或津關。路上的為“關”,水路上的為“津”。戰爭時期,關津是具有戰略意義的軍事重點,兵家必爭之地;和平年代,關津則成為維護治安,控制人口流動的重要工具。早在先秦時期,關津制度就已經形成,那時的人們要通過關津,就需要出示相應的通行憑證了。
戰國時期的通行證稱為“節”。最初,古人截取一段有節的竹子剖分為二,各取一半作為信物,這就是“節”的起源?!吨芏Y》記載:“門關用符節,貨賄用璽節,道路用旌節,皆有期以返節。凡通達于天下者必有節……無節者,有幾則不達?!币馑际钦f出入關門要用符節,運輸貨物要用璽節,通行道路要用旌節,這些節到了有效期都要歸還。在外通行的人都要持有節,沒有節的人,遇到檢查就不能通過。
漢代的通行證稱為“傳”。最初,傳是節的補充,后來成了一般吏民出入關津的憑證。傳一般由木片制成,上面會寫上頒發的日期、頒發官員的名字、持有者的姓名、過關的事由等內容。
到了明代,通行證稱為“引”,也叫路引、文引。明代對于人口流動限制得較為嚴格,離開家鄉百里之外就要辦理引。
清代保留了明代的路引制度,不光漢人百姓,旗人出行也要申領路引?!侗刻幏謩t例》中“旗人告假請領路引”條目規定:旗人如有事去往外省,須“由該都統出具印文咨部給予路引前往”。如有人無路引私自前往,為官的要降二級,無官的要鞭一百。(北京晚報)
〓導讀〓
●全省首張“證照合一”營業執照發放
●河南下達2078萬元財政資金幫扶影院、影視企業等
●約翰斯·霍普金斯大學: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過400萬例
●行為手冊:“預約消費”能否成為常態?
●浮世雜談:深入而輕松地努力,像高手那樣
●影視風云:“短”,并不能成為空洞的“免死金牌”
●一周趣讀:有夢不覺晚
●深度閱讀:要專業的張文宏,也要出圈的張文宏
●疫情期間如何科學合理跑步?專家這樣說
★閱讀更多周刊精彩文章,歡迎訂閱《河南手機報》:
移動用戶發送短信HNZB到10658000開通,
聯通用戶發送短信6到10655885開通,
電信用戶發送短信6到106592066開通,資費3元/月。